主动脉病变(如夹层、动脉瘤)常合并其他动脉病变(冠状动脉、颈动脉、肾动脉等),给诊疗带来挑战。基于多学科讨论(MDT)模式,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罗明尧教授在会上总结了主动脉疾病合并其他动脉病变的治疗策略,包括分期与同期治疗的适应症及术中操作要点。通过典型病例分析,探讨个体化治疗对改善临床预后的价值。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与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上升,主动脉病变合并其他动脉病变的病例逐年增加。基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相关数据显示,高危主动脉疾病患者中多部位动脉病变的发生率高达50%以上。如何在复杂的解剖和病理环境下优化治疗策略、减少术后并发症成为当下的研究重点。
研究背景与挑战
主动脉病变合并多部位动脉病变的治疗具有如下挑战:
1. 解剖与病理复杂性
多部位病变涉及不同血管,需在保证血流灌注的前提下制定多学科联合治疗策略。
2. 手术风险
包括术中血管损伤、脑缺血、肾功能损害等风险。
3. 分期与同期治疗的权衡
需根据患者病情紧急程度及全身耐受情况决定治疗节奏。
综合治疗策略
1. 分期治疗
适用于全身耐受性差或高危患者,通过分阶段处理主要病变降低手术负担。例如:
病例1:57岁男性,主动脉弓穿通性溃疡合并双侧髂动脉狭窄,先行髂动脉支架植入,再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S-Fenestration TEVAR)。
2. 同期治疗
针对急症或多部位病变明显相关联者,同期处理以减少手术次数。
病例2:71岁男性,腹主动脉瘤合并三支冠脉病变,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EVAR)同期冠脉搭桥术(CABG)。
3. 杂交手术策略
结合开放与腔内治疗优势,尤其在复杂多分支病变中应用广泛。
病例3:胸主动脉弓降部假性动脉瘤合并左肾动脉重度狭窄,采用主动脉腔内修复同期肾动脉支架植入术。
临床病例分析
病例A:主动脉疾病合并冠脉病变
患者,69岁,诊断腹主动脉瘤(直径55mm)合并冠脉三支病变。
治疗方案:先行冠脉支架植入术,限期行腹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随访结果:术后1年,冠脉及主动脉通畅,无并发症。
病例B:主动脉溃疡合并外周动脉狭窄
患者,66岁女性,胸主动脉溃疡合并左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
治疗方案:分期治疗,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后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
随访结果:颈动脉及主动脉均恢复良好,未见脑卒中等并发症。
总结与展望
主动脉病变合并多部位动脉疾病的治疗需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差异、多部位病变特点及治疗风险。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引入显著提高了复杂病例的治疗成功率。未来研究方向应集中于:
1. 支架设计优化以适应多分支重建需求;
2. 新型抗栓治疗策略以降低术后再干预率;
3. 长期随访以评估远期疗效。
通过科学的治疗策略与规范化流程,主动脉合并其他动脉病变的治疗预后将进一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