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胡佳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广安医院何佳虹教授团队成功为一名III型弓伴迷走左椎动脉的主动脉夹层患者实施了治疗。该患者的夹层起始于左锁骨下动脉(LSA)前缘,破口位于LSA根部,距离左颈总动脉(LCCA)后缘20mm(大弯侧)。夹层不仅累及到LCCA开口中部(已血栓化),还延伸至左、右髂总动脉。鉴于病变部位靠近主动脉弓并累及LSA,健康锚定区有限,因此需要向近端扩展锚定区。然而,考虑到左椎动脉与LSA的距离接近,常规支架植入可能覆盖左椎动脉,从而增加脊髓缺血的风险。
胡佳教授、何佳虹教授团队经过详细评估,选择使用唯强分体式分支型胸动脉覆膜支架系统行近端区域体外开窗,以保证迷走左椎动脉的血流通畅。此外,在主体支架植入前移除预埋导丝和束颈导丝,通过超选LSA分支的方式植入分支支架,减少了经肱/桡动脉建立通路所需的步骤。整个手术过程顺利,支架成功植入,重建了LSA,并成功保留了左椎动脉的血供,效果满意。
病例详情
患者:男 42岁
术前诊断: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III型弓伴迷走左椎动脉,双侧前后交通动脉缺如。
手术方案:由于患者双侧前后交通动脉缺如,因此需要保留双侧椎动脉。此外,该患者为迷走左椎动脉,应用单分支支架内嵌分支前端开窗以保留左椎动脉血供。
第一步:因患者降主动脉真腔较小,而唯强分体式分支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的主体支架远端直径较大,故先经股动脉植入唯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DM-TC-2622140作为限制性支架;
第二步:去除唯强分体式分支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主体支架的预埋导丝和束颈导丝后,将主体支架WFT-TE-3428200-1010推送至预期位置,体外开窗口与内嵌开窗口分别对准迷走左椎动脉及LSA,释放主体覆膜支架,封堵近端破口。
第三步:超选导丝进入左锁骨下动脉(LSA),植入分支支架WFT-TL-1011050-L,以重建LSA。
术前CTA显示:主动脉夹层,破口起始处位于LSA根部,近端累及LCCA开口中部(已血栓化),远端累及至左、右髂动脉。
手术过程:
体外预开窗
术中造影可见主动脉分层表现,假腔直径明显大于真腔直径
植入唯强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后,沿导丝推送唯强分体式分支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的主体支架至预期位置,造影显示对位精准
释放主体覆膜支架
超选LSA分支
释放分支支架
支架定位精准,LSA和迷走左椎动脉血流通畅
术后CTA
术后CTA显示:支架定位准确、塑形良好,唯强单内嵌分支胸主动脉覆膜支架封堵近端破口,分支支架重建LSA,LSA血流通畅,开窗位置精准,迷走左椎动脉血供良好,效果满意。
术后总结
胡佳教授表示:
在本例复杂的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手术中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的健康锚定区内完成支架植入,同时保留左椎动脉。团队采用了唯强分体式分支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并通过体外开窗技术为迷走左椎动脉保留血供,避免了覆盖左椎动脉可能带来的截瘫风险。术后影像结果表明手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何佳虹教授表示:
体外开窗技术为迷走左椎动脉的血流通畅提供了保障,同时重建了左锁骨下动脉(LSA)。唯强分体式分支型胸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使得复杂解剖下的治疗成为可能。这一病例不仅推动了相关技术应用,同时为复杂主动脉病变的治疗提供了宝贵经验。
毛欢欢医生表示:
团队通过体外开窗技术和分体式支架系统的联合应用,成功解决了迷走左椎动脉夹层累及区域的治疗难点。手术中支架定位精准,重建LSA,并保留左椎动脉,体现了技术进步对复杂手术治疗带来的获益,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
刘欢医生表示:通过术前CTA的精确评估和术中造影的确认,支架植入的位置和形态都达到了最佳效果。通过开窗技术保留了迷走左椎动脉的血供,为复杂血管病变的治疗提供了有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