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管疾病
1、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性疾病
(1)住院患者整体情况
HQMS数据显示,2022年开展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性疾病诊疗服务的医院有3262家,占HQMS中开展心血管病诊疗服务医院数量的57.8%。
2022年收治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性疾病住院患者17.1万人次。
2022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性疾病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8.2±13.8岁,女性占24.7%。
4.7万人次(27.66%)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3.8万人次(22.2%)接受颈动脉介入手术,9647人次(5.6%)接受颈动脉开放手术。
2022年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闭塞疾病住院患者接受手术术后住院死亡率为0.7%,非康复离院(离院方式为住院死亡或非医嘱离院)率为2.2%。其中,颈动脉介入手术术后住院死亡率为0.8%,非康复离院率为2.9%,颈动脉开放手术术后住院死亡率为0.36%,非康复离院率为2.42%。未接受手术的患者中,90.6%的患者离院方式为医嘱离院,0.9%的患者离院方式为医嘱转院,5.3%的患者为非医嘱离院,0.5%的患者死亡,2.6%为其他离院方式。
(2)诊疗进展
颈动脉狭窄的有创治疗包括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0》显示,2019年高级卒中中心CEA上报例数为6600例,CAS共18649例。
一项单中心10年间的研究对比了1329例患者(共计1430次手术)接受CEA(727次)与CAS(703次)治疗的效果,术后两组存活率(P=1.00)及发生心肌梗死(P=0.828)、脑出血(P=1.00)、恶性心律失常(P=0.72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3.195个月(CAS)和54.492个月(CEA),两组患者远期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1)。CEA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经典术式,一直被广为应用,但随着腔内治疗技术的发展,CAS的应用比例在升高。一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分析了170例接受CAS的患者,结果显示,CAS围手术期高血压、低血压、心动过缓等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表现发生率较高(51.8%),性别、高血压病史、双侧CAS手术和颈动脉分叉病变是其独立预测因素,及时合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对于减少不良事件意义重大。一项多中心研究纳入了2018—2020年间在国内11家中心收治的454例患者,CAS术后脑出血、新发缺血性脑损伤和术后死亡等复合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4%(7/454),术后残余狭窄率为16.3%(74/454)。另有研究纳入316例接受CAS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围手术期患者死亡2例(0.63%)、脑梗死10例(3.16%)、心肌梗死1例(0.32%)、急性肾衰竭3例(0.95%)。
近年来,一种新的治疗颈动脉狭窄的技术“经颈动脉血管重建(TCAR)-血流逆转”问世,其安全性、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研究。有研究分析了接受CEA和CAS的中国患者在解剖上适合行TCAR的情况,在纳入的289例连续患者中(222例接受CEA,67例接受CAS),共有215例患者(74.4%)符合TCAR解剖学标准。TCAR的解剖学适用标准是基于ENROUTE经颈动脉神经保护系统的指导,符合TCAR条件的患者中,71例(33.0%)合并不完全威利斯(willis)环,29例为CEA高危患者,9例(19.1%)患者有CAS高风险。
(3)指南与专家共识
冠心病是颈动脉狭窄的常见合并症,我国专家发布了《冠心病合并颈动脉狭窄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共识提出:对于病情平稳的患者,可以临床随访观察并强化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下反复症状发作的病 情不平稳者,应当尽快血管重建治疗,择冠心病及颈动脉狭窄症状重者优先进行重建治疗;如果二者均不稳定,可考虑同期血管重建。
2、下肢静脉曲张
HQMS数据显示,2022年开展下肢静脉曲张诊疗服务的医院有4098家,占HQMS中开展心血管病诊疗服务医院数量的72.6%。
2022年收治下肢静脉曲张住院患者17.4万人次。
2022年下肢静脉曲张疾病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58.8±11.2岁,女性占43.4%。下肢静脉曲张疾病住院患者中,15.0万人(86.4%)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其中,13.1万人次(75.1%)接受传统抽剥手术,1.7万人次(10.0%)接受射频消融手术,3.8万人次(21.7%)接受激光手术。
小结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大型医疗中心技术培训加强、基层医院现代化学习手段可及性不断改善等多因素作用下,我国主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诊疗规模整体呈上升趋势。
对于主动脉疾病,目前我国仍缺乏基于高质量研究数据的中国版诊疗指南。未接受手术患者的死亡率和非康复离院率可能因跨省就医等问题而被低估,而由于HQMS数据库主要涵盖结局指标,许多重要过程指标无法获取,限制了对于疾病诊疗过程质量的评估。建议进一步开展基于HQMS数据的专项调查,了解诊疗现状及医疗质量存在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质量改进行动,持续提升医疗质量。同时积极开展高质量的临床研究,为制订针对我国人群的诊疗指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