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外科医生的责任心——访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主任陈鑫教授
时间: 2024-01-02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12
关键词:

2015330115914657.jpg

陈鑫  教授

十二年前,南京及周边地区的心脏病患者要做心脏搭桥手术,必须到北京甚至更远的国外。眼见患者们为求医辗转颠簸,历尽艰辛甚至延误病情,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一位年轻医生感到肩头压上了一份沉沉的责任。他发誓,一定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心脏搭桥手术, 为心脏病患者解除病痛。十二年过去了,在这位医生的领导下,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己探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冠心病患者的简便、有效和实用的冠心病外科治疗体系,其冠心病外科治疗水平领先于江苏省并跻身于国内先进行列。

这位医生,就是最近被江苏省卫生厅确定为全省临床医学心胸外科领军人才的南京市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胸外科主任陈鑫教授。日前,记者专访了这位德艺双馨的心胸外科专家,走近了他十二年的奋斗历程,见闻了他的一路辉煌。

在超越的道路上迅跑

责任、追求、创新是每一个成功者的共同点。陈鑫教授从事心胸外科临床与基础研究二十多年,带领他的同事们始终不忘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在心血管外科领域不断探索与追求,使他所在医院的心胸外科由小到大、从弱到强,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发展壮大,从一个病区20多张床位发展到两个病区70多张床位,高级医技人员从2~3人发展到20余人,并都多次在世界知名的医疗单位培训过,技术娴熟,个个能干能拼。该院心胸外科技术的发展,带动心血管内科、麻醉、监护、心血管超声科、检验与检测等专科技术同步快速发展,形成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年轻化、高素质、高水平的团队。顺着时间的轨迹,记者清楚地看到陈教授不懈追求所获得的丰硕成果:  

1994年,陈鑫赴美学成归国,在当时医院工作条件及环境还比较简陋的情况下,他在江苏省率先独立开展了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此后,不断进取,扩大战果,摸索和总结出一套适合中国冠心病人的简便、有效和实用的冠心病外科治疗体系,至今已连续完成各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2000余例,手术成功率在98.59%以上。

1997年,陈鑫率先在国内开展并报道了急性心梗、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心肌缺血病人的急诊冠状动脉搭桥及应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技术抢救危重冠心病人,一举获得成功。

从1998年起,他先后开展了常规以动脉类旁路材料——乳内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提高远期疗效;同期冠状动脉搭桥+心脏瓣膜成型/置换、冠状动脉搭桥+室壁瘤等多项新手术,并将常规“快通道”技术用于心脏手术病人,使80%的心脏病人在手术后2~10小内拔除气管插管,极大地加快了术后康复。

1998和1999年,陈鑫分别通过南京电视台和江苏省电视台成功进行冠状动脉搭桥、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的电视现场直播。

1999年,他开展激光心肌打孔联合冠状动脉搭桥治疗终末期冠心病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并开展了内镜辅助大隐静脉制备在冠状动脉搭桥中的应用,进一步减少了手术创伤。

2000年起,他又开展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同年10月又通过南京电视台成功进行心脏不停跳搭桥的电视现场直播。至今已完成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1200余例,并在浙江、福建、湖北、河南、山东、安徽、重庆等省、市的40多家医院推广应用。

2001年,陈教授在成功进行动物心脏移植实验的基础上,同年8月,成功地为一名51岁伴严重糖尿病的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病人施行了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为江苏省地方医院首例,该病人现已康复。目前已完成心脏移植14例,填补了4项国内空白。

成功完成腹主动脉瘤伴肾动脉狭窄病人的同期腹主动脉置换及肾动脉搭桥;开展深低温停循环升主动脉置换、主动脉弓置换等技术治疗主动脉瘤和急性主动脉夹层,效果满意。

2003年,他还成功开展首例二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冠心病;同期进行微创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和颈动脉内膜剥脱,填补了国内空白;体外循环下二次冠状动脉搭桥+室壁瘤切除心内补片左室成型;开展OPCAB对冠脉左主干病变的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肥厚室间隔切除+二尖瓣置换术治疗肥厚性梗阻性心肌病,均取得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手术中心律失常的外科治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一是电消融治疗先心病合并心律失常。对合并心律失常的先天性心脏病人,在进行心脏畸形纠正的同时,采用直接电消融治疗心脏的心律失常,与经导管消融相比,可以为每例病人节省约1.5万元的费用,实用而有效,非常适合我国的国情。二是手术中采用XXX的双极射频消融治疗慢性房颤。在重症心脏瓣膜病的手术治疗上也取得新突破,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包括:心脏二尖瓣、主动脉瓣和三尖瓣三个瓣膜同期联合手术治疗重症心脏瓣膜病;巨大左心室病人的心脏瓣膜成型和置换手术,效果十分满意;并开展了心肺联合移植的动物实验。

2004年以来,陈鑫开展了急诊主动脉瓣置换+升主动脉置换+冠状动脉开口移植治疗急性I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急诊Bentall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抢救急性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取得良好效果;经皮带膜支架植入治疗Ⅲ型主动脉夹层;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植入;常温阻断配合血泵全血回收动脉输入技术行巨大慢性Ⅲ型主动脉夹层瘤切除人造血管置换;颈动脉内膜剥脱治疗颈动脉狭窄伴脑缺血;Notouch技术行微创非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冠状动脉搭桥治疗冠心病合并严重主动脉广泛钙化和硬化;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后搭桥治疗冠状动脉弥漫性病变;双侧乳内动脉用于冠状动脉搭桥;迷宫手术治疗房颤等。

他的每一天都属于病人

心脏外科手术相对于其他手术,时间更紧迫、更具风险性。许多心脏病的发作常常在夜间,尤其是凌晨时分。这就要求心胸外科医生不但技术精湛,能熟练应对各种意外情况,而且能随叫随到,分秒必争。正如陈鑫教授的一句口头禅:“时间就是生命,我的每一天都属于病人!”正是这种敬业和奉献精神,诠释出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心脏停跳抢救48分钟后紧急“搭桥”成功

河南洛阳80岁高龄的庞先生患冠心病20年,期间曾发作2次急性心梗,近一年心绞痛反复发作同时伴有心律失常,当地医院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心脏左主干伴三支血管严重病变,其中前降支、回旋支狭窄90%以上,右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左室因心尖部巨大室壁瘤收缩功能严重减退,左室射血分数仅30%。忍受不了疾病折磨的老人多次要求安乐死,其家人心急如焚,经多方打听,家人把他护送到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

入院后的第2天中午,刚吃完午饭的庞先生突感心前区不适,数秒后即出现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呼吸心跳骤停。陈教授和其他医护人员立刻进行心肺复苏,并针对患者持续室颤,反复进行体外除颤11次,经过48分钟抢救,患者终于恢复了心跳呼吸。陈鑫又当机立断,决定给病人行急诊冠状动脉搭桥和左室室壁瘤切除手术。

陈鑫率领的胸心外科是一个高效的团队。15分钟内完成麻醉,从通知手术室到手术切皮也仅仅25分钟。患者血压偏低,随时可能再次发生心脏停跳。陈教授快速建立体外循环,顺利切除拳头大小的左室室壁瘤,紧接着搭3根血管桥。患者的心脏又恢复了跳动。但屡遭打击的心脏仍收缩无力,又经置入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导管,患者终于平稳返回监护病房。第二天各项生理指标均转为正常,并能自己用早餐。据悉,如此高龄患者心脏停跳48分钟抢救成功在全国尚属罕见。

记者了解到,在南京市第一医院做心脏搭桥手术的患者中,年龄超过75岁以上的占四分之一,最大的为86岁。在这些老人中,除心脏病之外,往往合并有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肾功能不全、曾发生过脑中风等诸多疾病,手术的难度和风险不言而喻。陈教授带领的麻醉、术后监护及护理的这支队伍的整体水平和抢救成功率已达到国际同行业先进水平。

41分钟成功“换心”

54岁汪先生家住南京瑞金新村。1999年底被查出扩张型心肌病,几年来尝试过各种治疗手段,病情却越来越重。2004年2月,他来到南京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就诊。经陈鑫教授检查,发现患者已发展成终末期心脏病,心脏基本失去收缩功能,XX有效的治疗途径就是进行心脏移植。经陈鑫等多方努力,终于在南京市邻近地区找到与汪先生相匹配的心脏供体,并立即为汪先生施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术中先为患者装上人工心肺机,几分钟后,患者心脏就停止了跳动。随后,陈主任将“坏心”切除,再从特制的保护液中取出心脏供体,修剪掉上面多余的脂肪、细小血管等,将供体与患者心脏左心房、右心房、主动脉和肺动脉四大接口吻合。在同事们的紧密配合下,仅用41分钟,“换心”手术顺利结束。

据介绍,2001年以来,陈教授成功完成心脏移植手术14例,创国内该领域多项技术突破:供——受体体重相差最大(一般要求供——受体体重相差小于20%,该组最大达61%);患者体重最大(病人体重最重者达113公斤);患者年龄最高(病人年龄最大者达64岁);合并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的心脏移植和手术前曾发生心跳呼吸停止病人的心脏移植。手术创新点有:采用完全外翻连续缝合法进行心脏和大血管吻合;采用无创通气技术治疗手术后右心功能不全,避免了二次气管插管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和不适。55岁以上的心脏移植病人中,大约有30~40%的病人手术后因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床边连续血液滤过治疗,陈教授的病人中曾有一名62岁高龄患者术前有基础肾功能不全等危险因素,手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经及时CRRT治疗,一周后肾功能基本恢复到手术前水平,顺利脱离CRRT,痊愈出院。

2006年10月30日是传统的九九重阳节,陈鑫与经他做的心脏移植手术的部分康复者一起兴致勃勃地登上南京中华门城堡,走在最前面的王女士做心脏移植已经5年多,她拉着陈教授的手激动地说:“我今年5岁多了,谢谢您给我第二次生命!

疾病无情人有情

2005年4月的一个星期天,一名20多岁的大学生在打篮球时突然剧烈胸痛,被送到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室,检查后诊断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这种瘤被称为“人体定时炸弹”,平时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当瘤体一旦破裂,鲜血就会在体内从直径3厘米的大血管喷出,死亡率高达99.9%。即使急诊手术,其死亡率也高达30%~40%。陈鑫教授没有丝毫犹豫,决定立即手术,尽一切努力挽救病人年轻的生命。他果断将病人推进手术室,当他打开病人心包腔后,发现最可怕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患者心包腔里全是鲜血,主动脉夹层已经破裂,而其破口处偏偏又在右侧冠状动脉开口处,病人的主动脉瓣还有重度关闭不全。病情十分凶险。陈教授沉着、敏捷地从病人腿上取了一截血管,给他做右侧冠状动脉和人造血管之间的搭桥。手术采用深低温停循环技术,把病人体内的血全部抽光(但这种状况最多只能持续20分钟,否则要么病人无法恢复心跳,要么成为植物人)。经过短短的11分钟,置换等关键手术顺利完成,晚上12点,手术结束。从手术台上下来的陈鑫连饭也顾不上吃,一直守候在监护病房内,直到病人苏醒,他这才长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轻松的笑容……

人民代表要真正代表人民

二十多个春秋逝去,陈鑫已从一名普通医生成长为一名学科带头人、三甲医院副院长。党和人民还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百佳医生、南京市科技功臣、南京市劳动模范等荣誉授予了他。

他常说:“时代变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职务变了,为群众办实事的责任更大;荣誉多了,为病人解除痛苦的使命更重。”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朴实依然、脚踏实地,心系患者。

2006年3月,陈教授在赴京参加全国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之前,多次深入社区百姓家庭,了解普通民众对“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具体意见。去年6月,南京市出台了医学检查检验结果同城互认的规定,陈教授觉得是一条为老百姓减负的创举,值得向全国推广。为此,他专门向南京市卫生局的有关领导和主管人员了解规定的具体情况,又亲自到其所在医院的医务处、财务处了解第一手资料。经过周密调查研究,写了一份向全国推广医院间医学检查检测结果互认的意见,即通常所说的“一单通”,交到人大议案组。

陈教授提出,医学影像检查、检验项目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影像检查中X线片、CT片。第二类为放射造影、超声、心电图等影像检查动态结果。第三类是乙肝、骨髓涂片细胞学检查等只能出具检验报告,不能提供客观结果的临床检验类项目。第四类是血、尿常规等稳定性较差的临床检验项目。“一单通”应分门别类实施,对第一类检查项目各医院间应互相认可,第三类检验项目因结果相对稳定,在一定时间内不需重复检查。而对二、四类的检查、检验单,由于影响其结果的因素较多,是否认可“一单通”结果,应由临床医师确定。他还建议,推广“一单通”,卫生部门需制定好相应的考核、评估办法。这一提案一提出,立即得到与会代表的共鸣,并被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等多家媒体的栏目报道。

作为一位著名胸心外科专家,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外科医生,找陈鑫看病、开刀的人很多,送“红包”的人也很多。河南付先生和母亲一起陪老父亲住进陈教授的病房准备做心脏搭桥手术。术前,他们商量着给陈鑫送多少钱才合适时,住在旁边的两个病友告诉他们不要送,因为他们当初送的,都被退回来了。付先生和母亲半信半疑,觉得还是送了心里踏实,于是就用信封装了一万元,特地等到办公室没人时,付先生把钱塞给陈教授,转身就回病房。哪知还没等坐下,护士长就到了,把钱退还给了他,并转达陈教授交代的话:“不要告诉其父亲,怕老人家心里不踏实。”陈教授还在信封上写着:“请放心,我们会为每个患者提供XX质的服务!”据病人事后反映的情况统计,仅近几年,陈鑫教授先后拒收红包数十万元。


转载自“365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