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ITH 2023|DEBATE-BTK SHOCK RCT研究对比IVL+DCB和单独DCB治疗合并糖尿病的膝下病变
时间: 2024-01-05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11
关键词:

1.jpg

早期血管成形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弹性回缩,获得无限流性夹层且直径足够的管腔是球囊血管成形术的最终追求。然而,针对高钙化负荷的病变,往往需要更高压强和尺寸的球囊进行扩张,但这会导致更强烈的弹性回缩和更严重的夹层。研究表明,97%的膝下(BTK)病变在POBA术后15 min会发生>10%的弹性回缩。美国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4~18日,在第50届国际血管与腔内血管大会(VEITH 2023)上,来自意大利阿雷佐圣多纳托医院的Francesco Liistro教授介绍了血管内碎石球囊(IVL)联合DCB治疗策略,并对比了该疗法与单纯DCB在治疗BTK病变的疗效差异。

2.png

Francesco Liistro教授

外周IVL的优势

IVL作用原理是通过冲击波球囊内的能量发生器发出能量作用于内膜和中膜的钙化病变;在有效断裂钙化的同时冲击波能量还具有高度的组织特异性,不损伤血管内膜和软组织。不仅如此,IVL可使得血管完全扩张同时减少直接弹性回缩,无远端颗粒栓塞,可用于内膜下再通,BTA动脉同样适用。其独特之处还在于通过冲击波在不损伤内膜的情况下让钙化斑块断裂后,再使用药物球囊,这时药物易于通过缝隙渗透,预防内膜损伤导致的内膜增生。

DEBATE-BTK SHOCK研究

DEBATE-BTK SHOCK研究为单中心随机初步可行性研究,旨在评估IVL联合DCB治疗CLTI患者BTK病变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评估IVL处理后的钙化病变药物应用效率。该研究为DEBATE-BTK DUELL研究的子研究,共纳入了80例患者,随机1:1分配至IVL+DCB组(n=40)和单纯DCB组(n=40),术后予以阿司匹林+氯吡格雷3个月药物治疗,主要终点为6个月远期管腔丢失(LLL)。

纳入标准:RC 4、5和6级;狭窄/闭塞>40 mm;有远端流出道;腘动脉(P3)节段通畅;无限流性夹层。排除标准:紫杉醇过敏;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禁忌症;预期寿命<1年;无同意书;需要BTA血管成形术。

3.png

DEBATE-BTK SHOCK 研究初步结果

最终共纳入了88例患者,44例DCB组和40例DCB+IVL组。对比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基线特征,除了DCB+IVL组男性患者占比显著高于DCB组之外(92% vs. 75%,P=0.03),在年龄、既往MI、卒中、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合并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

4.png

手术信息:DCB组RVD和MLD分别为3.0±0.29 mm和0.1±0.23 mm,DCB+IVL组分别为3.1±0.22 mm和0.15±0.29 mm。两组所使用的DCB直径分别为3.1±0.29 mm和3.1±0.49 mm。两组手术成功率均为99%。

5.png

临床结果:两组6个月的随访率无统计学差异。DCB组死亡率显著更低,而TLR率无统计学差异。更进一步的结果还在统计中。

6.png

总  结

DEBATE-BTK SHOCK研究评估了IVL能够提高DCB药物的有效性。纳入患者病变较为复杂,符合真实世界的情况,包含较多长段病变和全闭塞病变。


转载自《门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