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由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ISTH)号召发起,旨在通过这一活动提高公众对血栓性疾病的认知,促进血栓性疾病的规范诊治。恰逢全球第八个“世界血栓日”,也是Denali下腔静脉滤器上市5周年之际,我们特邀中日友好医院刘鹏教授进行独家专访,欢迎阅读。
Q1
如今VTE防控日益受到重视,从国家层面指导构建院内VTE防控和管理体系,具体目标为规范化VTE防控体系,同时实施个体化精准治疗。您可以跟我们分享一下中日友好医院的VTE全程管理的经验吗?同时也想请您谈一谈下腔静脉滤器在VTE防控体系当中起了何作用?
A:
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全世界对这个疾病都非常重视,非常关注血栓相关疾病。据国际文献报告,每16秒钟就有一个人得血栓相关疾病,每37秒钟就有一个人死于VTE或者血栓相关疾病。
在我国,王辰院士带领团队经过十几年研究得出国人的数据,大约每小时就有一人死于肺动脉相关疾病,所以这种疾病在日常生活中是十分常见的多发疾病。同时这种疾病一旦出现并发症,后果十分严重。例如常见的经济舱综合症就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肺动脉栓塞(PE)后,几秒钟就可以导致猝死;还有临床上常见的深静脉血栓形成或者术后病人发生的猝死,都与VTE相关。
这类疾病有几个共同特点:
第一,常见且多发,一旦出现并发症,后果严重;
第二,与入院直接相关,入院相关的VTE占比达60%到80%;
第三,可防可治,积极预防治疗就不会出现严重并发症。
基于以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对于VTE的防治非常重视,在2018年5月7日颁布了文件,要求国内各级医疗机构都要进行VTE防治体系的建设。在此之前,我国对VTE防治工作并不十分重视,我国当时的统计结果显示VTE的检出率非常低,同时由于肺动脉栓塞发生的致死率非常高。
在王辰院士的带领下,专家团队共同经过三年多的努力,现在我国统计的结果显示VTE的检出率直线上升,另一方面,由于预防措施得当,肺动脉栓塞死亡率已经有显著下降。现在全国有1500多家医院参与了VTE防治体系建设的评审工作,目前已经通过国家评审的单位约有195家,近两年还会继续加大评审力度,相信通过这项工作,我国VTE防治水平会有显著的大幅提升。
另外根据国家卫健委2020版的医院评审标准,在第二章、第三章及多个条目中均做出明确规定,如果VTE工作开展不好,医院评审工作中的得分便会降低。其后,国家卫健委在2021年提高医疗质量的十大项目中,将VTE放在了第五条的重要位置,要求各家医院必须开展VTE的防治工作。第三个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颁布的文件是2021年提升质控指标,要求各个医院的呼吸与危重症科、血管外科以及重症监护室,必须提高VTE防治的诊出率,并加大VTE用药或采取预防措施,提升VTE防治的能力。
以上三个文件已经从国家层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VTE防治体系建设当中,医院领导及医政管理部门需要起带头作用。在具体的防治技术中,血管外科医生是必不可少的,在各家医院血管外科医生必须首当其冲做好这项工作。
Q2
在疫情防控时期,许多日常诊疗受到限制,尤其对于植入下腔静脉滤器的患者而言,很多患者无法及时取出滤器,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在临床治疗时,您认为哪些滤器会更有优势?
A:
提到VTE治疗,必定少不了血栓清除及如何预防肺动脉栓塞。在很多适应症方面已经明确滤器需要置入非永久性,可取出的临时滤器。
碧迪医疗的Denali滤器就是一个很好的滤器,它的主要特点是:有超长的放置时间窗,容易取出,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更是发挥了充分的作用。疫情期间患者就医很不方便,部分病人置入滤器后,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三个月才能到医院进行取出。而恰是面对这种情况,Denali作为长时间窗的可回收滤器从临床实践当中可以看出它的独特优势,取出时的效果也非常好。
专家简介
刘鹏 教授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医务处处长,全国中西医结合心脏病中心主任,心脏·血管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中央保健会诊专家。“白求恩式好医生”,中国医师奖、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获得者,国家卫生计生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优秀共产党员 ,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兼任国际血管联盟(IUA)中国分部全体委员会主席、中国人体健康科技促进会监事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分会心胸外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血管外科专科医师分会常务副会长、北大医学部心血管外科学系副主任、首都医科大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医工交叉试验班” 医学导师。《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副主编、《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常务编委、《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通讯编委。每年主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4项,获得科技部、国自然及卫生部科研基金项目10余项,近年发表SCI论文20余篇,主编血管外科专著5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