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ITH 2023|Thomas G. Brott:2023颈动脉疾病诊疗相关最新试验和最有价值的文献
时间: 2023-12-17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89
关键词:

1.png

美国佛罗里达州梅奥医学中心的Thomas G. Brott教授在PUBMED上检索到了519篇2023年颈动脉诊疗领域的引用,其中仅1篇有关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随机试验。美国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4~18日,在第50届国际血管与腔内血管大会(VEITH 2023)上,Thomas G. Brott教授分享了这一试验,同时筛选了8篇2023年最有价值的颈动脉疾病诊疗相关文献。

CERCAS随机试验

1.jpg

CERCAS试验旨在比较颈动脉支架移除+内膜剥脱(CEASR)和再次伴或不伴支架的腔内血管成形术(rePTA/S)治疗颈动脉ISR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1]。共纳入了31例患者,CEASR组14例,男性9例,平均年龄为66.3±6.6岁;rePTA/S组17例,男性10例,平均年龄为68.8±5.6岁。在围手术期、术后30天和1年,两组均无临床血管事件。CEASR组1例患者在术后30天内出现了无症状的介入颈动脉闭塞;rePTA/S组1例患者在术后1年死亡。值得关注的是,CEASR组术后残余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rePTA/S组(0% vs. 23.5%,P=0.04)。然而,两组术后1年再狭窄(≥70%)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7.1% vs. 23.5%,P=0.233)。

2.png

急性卒中的CAS治疗

Farooqui等比较了颈动脉支架植入(CAS)和机械取栓(MT)术治疗TL-LVO(颅内大血管闭塞合并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结果提示,在MT治疗期间,采用CAS治疗颈动脉病变与功能和再灌注改善相关,而不增加TLs患者的sICH和死亡率风险。

3.png

MR CLEAN注册研究[3]纳入了接受腔内治疗(EVT)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同时伴有同侧颅外ICA狭窄≥50%或动脉粥样硬化源性闭塞患者,评估联合或不联合CAS的疗效[3]。共纳入了433例患者,其中169例为EVT联合CAS,264例为EVT未联合CAS。术后90天,两组良好功能改善结果相似(47% vs. 42%)。另外,两组在成功颅内再灌注、症状性颅内出血、复发缺血性卒中和严重不良事件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在不同血管区域新发血栓方面,EVT联合CAS组的发生率显著更高。

4.png

5.png

除了卒中&死亡之外的替代终点

SMART-MR研究[4]评估了无症状低级别颈动脉狭窄(LGCS)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共纳入了902例患者,显示LGCS与全脑萎缩进展、执行功能衰退、记忆力下降显著相关,与人口统计学、心血管因素危险因素和MRI突发脑梗死无关。未观察到LGCS与脑白质高信号(WMH)进展无关。本研究表明LGCS可能是未来更大范围的脑萎缩和认知能力衰退的早期标志。

Marshall等发现在血流动力学损伤范围内,达峰值时间(TTP)延迟独立预测狭窄侧相对皮质变薄。该研究表明,高度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损害可能在结构上改变由狭窄颈动脉供应的皮层[5]

INFLATE研究[6]将患有临床明显颈动脉狭窄且接受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的患者采用扫源OCT血管造影(SS-OCTA)成像方案进行成像,以确定手术后脉络膜血流变化情况。结果提示,在CEA同侧观察到平均脉络膜厚度(MCT)快速显著增加,表明术后1周内脉络膜灌注得以改善。

6.png

真实世界的实践成果

Yei等[7]对比了医疗保险匹配数据库中2003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CEA vs.经股CAS(TFCAS)的长期结果。共纳入了80,146例颈动脉血运重建,其中72,615例CEA和7,531例CAS;结果提示,CEA与术后10年死亡风险、中风风险显著降低相关。因此,在北美真实世界数据分析中,与TFCAS相比,CEA与更高的远期生存率和更低的中风发生率相关。这些发现均支持了继续将CEA作为一线血运重建手术。

Jonsson等[8]探究了不同缝合技术和补片材料的CEA后短期和远期结果。结果提示,与外翻式CEA和补片血管成形术相比,接受一期缝合手术的患者30天内同侧卒中风险增加;而在围手术期后,一期缝合、不同补片材料或外翻组间则无显著性差异。

实践改变

实践改变颈动脉PTA和CAS决策备忘录提示美国医疗保险服务中心(CMS)认为,对于存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50%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在使用FDA批准的颈动脉支架或栓塞保护装置,进行颈动脉血运重建是合理且必要的。

Lincoff等研究发现在既往患有心血管疾病和超重或肥胖但无糖尿病的患者中,每周皮下注射2.4 mg索马鲁肽在降低心血管导致的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塞或非致死性卒中的发生率方面优于对照组[9]。


文章来源:《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