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ESC主动脉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1]强调了整体方案的价值,提出将主动脉视为一个“整体器官”看待。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病诊疗中心罗建方教授团队一直秉承“立足心脏 关注全身”的整体治疗理念,当地时间2023年11月14日,在美国纽约中心希尔顿酒店举行的国际血管与腔内血管大会(VEITH symposium)期间,罗建方教授在主题演讲介绍了该团队从主动脉腔内治疗(TEAVR)到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介入治疗(TAVR)的“中国经验”,并就一站式TAVR+TEVAR手术与国际专家进行深入的交流。
专家访谈
罗建方
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病诊疗中心
临床实践中,主动脉瓣病变合并主动脉病变常见,约6-10%的主动脉瓣狭窄的患者合并降主动脉或腹主动脉病变,治疗方案需要结合具体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选择。两病共存者往往也有轻重缓急之分,是否要“一站式”手术,需要综合评估主动脉和主动脉瓣的病变情况。对于经过充分评估后确定符合“一站式”手术适应证的患者,一站式TAVR+TEVAR手术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痛苦,关键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可为患者带来更多获益。
单中心TEVAR和TAVR经验
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病诊疗中心于1958年成立,是中国南方最大的血管病中心,也是WHO西太平洋区域唯一的心血管疾病合作中心。心血管中心排名全国名列前矛。在过去的20年中,广东血管病诊疗中心积累了成熟的TEVAR和TAVR技术经验(图1)。于2002年即开展了针对急性B型主动脉夹层(TBAD)的TEVAR治疗,于2016年起开展了TAVR技术。自2016年至2023年TAVR手术数量呈逐年增加趋势,至今已实施近800例TAVR。接受TAVR的患者平均年龄73±7岁,平均随访22个月,院内死亡率1.5%,5年生存率79.4%(图2)。
图1. 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病诊疗中心20年发展历程
图2. 广东省人民医院血管病诊疗中心TAVR经验回顾程
TEVAR和TAVR之间的融汇贯通
在手术技术上,针对胸主动脉病变的TEVAR和针对主动脉瓣疾病的TAVR具有诸多相似之处:
(1)入路管理:都多选取经皮股动脉入路,使用经皮预缝合技术。
(2)通路建立:都要用到超硬导丝和大管径输送系统。
(3)精准释放:主动脉和动脉壁都会随快速起搏,都需要植入物释放时准确的定位。
TEVAR的技术积淀缩短了TAVR的学习曲线,TAVR的开展也增进了TEVAR的理解。据悉,罗建方教授、范瑞新教授与彭宇程教授团队共同研发了A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创新器械,目前已完成FIM研究,正在开展全国多中心的I期临床研究,预计明年将有更多新的研究数据公布。
一站式TAVR+TEVAR手术
早在2019年的先天性、结构性和瓣膜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大会亚太分会(CSI ASIA-PACIFIC)上罗建方教授手术演示了首例一站式TAVR+TEVAR手术的病例。在本次Vieth会上,该病例引发了与会嘉宾对于一站式的TAVR+TEVAR手术的高度兴趣,对“一站式”手术的病例选择、术式策略、围术期管理与随访进行了热烈讨论。
病史资料:患者77岁老年女性,反复胸闷、气促两年。
诊断:主动脉瓣狭窄(重度)、降主动脉穿透性主动脉溃疡、冠心病(LM+2VD);二型糖尿病;高血压史;NYHA分级Ⅲ级。入院检查STS评分2.9%。
手术方案:一站式TAVR+TEVAR手术。
手术结果:术后效果理想,预后良好。
单中心主动脉相关研究和器械创新
TAVR开展引发了团队对TEVAR的新理解,罗建方教授团队近年来对累及主动脉弓部的主动脉病变开展系列研究,提出了:
(1)弓上血管畸形需要准确的评估和个体化的重建方案;
(2)对于B型IMH,溃疡样突起和18F-FDG摄取增高的患者更易发生主动脉不良事件;
(3)腔内治疗(EBT)或全弓置换(TAR)联合冷冻象鼻支架(FET)可能是治疗非A非B型AD的可行策略。
总 结
主动脉与瓣膜的多学科综合团队对于解决疑难病例提供最佳治疗方案具有优势。TAVR与TEVAR有相似之处,可以相互借鉴。此次Veith大会的发言中,罗建方教授还专门介绍了其团队对于A型主动脉夹层腔内治疗的器械创新以及TEVAR相关研究,提供了来自中国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