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C 2024 年度10大案例展播|畅怡:开放手术治疗支架后巨大锁骨下动脉瘤
时间: 2024-10-09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18
关键词:

微信图片_20240930111325.jpg


2024年9月12日,第九届中国血管大会(CVC 2024)期间,中国临床案例库血管外科组年度十大案例展播活动成功举行,众多手术专家对精选的年度十大案例进行了深度解读和经验分享。活动期间,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畅怡教授分享了1例开放手术治疗支架后巨大锁骨下动脉瘤治疗的案例。


微信图片_20240930111551.jpg


病例分享


病例资料(男性,32岁)


病史:3年前因肩背痛就诊,诊断左锁骨下动脉瘤,行腔内治疗,后症状未完全缓解,间断出现,半年前前述症状加重。 


既往史:20年前因腹主动脉瘤行人工血管置换术。


查体:无特殊。


支架植入前CT:巨大左锁骨下动脉瘤,最大直径超80 mm。


微信图片_20240930112335.png

微信图片_20240930112340.png


外科手术前CT:左锁骨下动脉瘤样增宽,其内可见少量不均匀强化,内漏来源于椎旁血管侧支。


微信图片_20240930112445.png


手术方案:开放手术切除瘤体,人工血管置换术。


手术过程


左侧第四肋间开胸;股静脉插管,连接体外循环机,以备输血;游离粘连的肺组织;直接切开瘤壁,清除血栓,直视下缝扎侧支。之后,使用10 mm人工血管与锁骨下动脉远端及近端吻合。


微信图片_20240930112633.png


术后情况


术后患者顺利康复。


术后CT:人工血管血流通畅。


微信图片_20240930112742.png


瘤壁病理:动脉中膜弹力纤维部分脱失,近外膜侧撕裂,外膜胶原纤维增生。


锁骨下动脉瘤临床表现及干预指征


锁骨下动脉位置深入,分支较多,具有一定的活动度,毗邻重要的神经。锁骨下动脉瘤较为少见,占所有动脉瘤总数的不到1%。瘤体累及部位不同,动脉瘤的病因也不同,其近端多为粥样硬化,中段多为胶原蛋白病,远端多为胸廓出口综合症。另外,创伤(医源性)是所有动脉瘤最常见的原因,可发生在任何位置。


锁骨下动脉瘤的症状因其位置和大小而异。一般情况,锁骨下动脉瘤多为偶然发现,无症状或在颈部发现一个简单可触及的肿块。局部压迫可引起吞咽困难、声音嘶哑或霍纳综合,也可因血栓脱落引起手臂缺血或脑梗塞。


锁骨下动脉瘤的干预指征为有症状或破裂高危或发生血栓栓塞。术前必须通过血管造影检查椎动脉的通畅程度,并对优势椎动脉动脉进行血运重建,注意评估椎动脉血流。


锁骨下动脉瘤临床治疗


锁骨下动脉瘤的手术治疗可分为腔内手术和外科开放手术。其中腔内手术创伤小,及时成功率高,能规避显露困难和周围组织损伤的风险;但由于其分支多,内漏风险高。


既往复旦大学曾报道了一项历经12年共35例患者的回顾性研究。这组患者有26例真性动脉瘤,7例假性动脉瘤和2例破裂动脉瘤。所有患者均行腔内治疗,围术期无死亡及并发症。随访62个月(3~132个月),远期并发症发生率未25.7%。在发生并发症的患者中,约1/3需再次干预(8.6%)。


开放手术中显露及游离是难点。其入路选择有很大的不同,包括左、右开胸,正中开胸联合或不联合锁骨上或经锁骨入路。通常使用锁骨上入路更容易到达锁骨下动脉的中间段。该入路可与锁骨下切口、锁骨离断和(部分)锁骨切除术相结合。目前,开放手术疗法仍缺乏大宗病例报道,但个案报道的结果均较理想。需要关注的是,出血是术中最棘手的情况,需多种措施保证血液回输,甚至需体外循环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