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氰基丙烯酸酯封堵术(CAC)是治疗隐静脉主干的常用方法。但是,CAC术后仍有再通风险。对于这类情况,又该如何处理?2024年9月12日,第九届中国血管大会(CVC 2024)期间开设的“国际·港澳台地区专场”上,来自日本Kannai Medical Clinic的Takaya Murayama教授分享了他们中心针对这一问题的应对策略。
治疗方法
过去一年,Takaya Murayama教授所在中心治疗了25例CAC再通患者(CAC再通率7.6%)。其中22例使用硬化疗法,4例效果不佳改用激光或RF MDPA。3例患者整段再通直接使用激光或RF MDPA治疗。
25例CAC再通治疗方法
激光MDPA
下图为激光MDPA。穿刺时采用17G留置针,使用Ringlight Slim激光光纤,搭配5Fr鞘管。术中,不同分支静脉直接穿刺。
RF MDPA
下图为RF MDPA的操作过程。术中,每7cm分节段消融静脉壁。根据动脉瘤的大小和距离皮肤的深度来控制持续时间。
RF无鞘系统
超声观察下,采用12G Angiocath留置针无鞘系统经皮穿刺法将导管直接插入血管。
病例分享
病例1和病例2使用激光MDPA,消融过程中出现CA变形。
激光消融问题
由此总结出,激光MDPA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包括:
1、消融过程中CA变形
由于激光消融过程中,CA发生变形,所以消融仅在无CA部分进行。
2、纤维棱镜玻璃破碎
在5000例经验中,有0.3%~1%的患者可能会发生纤维棱镜玻璃破碎,这是由于棱镜玻璃周围发生碳化和黏连而导致。
初步试验
对比激光和RF治疗,可以从图中清楚看到,激光消融后,有明显碳化硬物,而RF治疗后无变形、无碳化。RF术中温度仅84℃,而激光消融温度高达232℃,出现碳化和严重黏连现象,从而导致棱镜破裂和静脉周围组织损伤风险。
RF与激光对比
病例分享
病例3-7均使用RF MDPA治疗GSV(大隐静脉),且无CA变形。
总结
从现有的经验看,对于CAC再通病例,激光MDPA可能会导致CA变形,所以可能并不适合,而RF MDPA可能是CAC再通的安全有效策略。当然,未来还需要积累更多病例来进一步证实这一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