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sco Knight@LINC 2024 | 舒畅: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新进展
时间: 2024-06-12
作者: 小编:
阅读量: 135
关键词:


微信图片_20240612162000.png






2024年5月28日,在Vasco Knight@LINC 2024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舒畅教授详细介绍了主动脉疾病及其腔内修复的最新进展。以下是此次报告的主要内容及其逻辑结构和结论。


微信图片_20240612162841.jpg


主动脉疾病介绍

舒畅教授首先介绍了主动脉疾病的类型,包括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穿透性溃疡、假性动脉瘤甚至破裂等。主动脉疾病的急性综合征需要快速诊断和决策,以减少极差的预后。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主动脉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4年间,主动脉疾病的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


中国主动脉疾病的治疗现状

根据HQMS(医院质量监测系统)的数据,中国主动脉手术的数量快速增加,尤其是腔内修复。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间,腔内修复手术量显著增长。2016年有17.2%的医院每年进行超过50例腔内修复手术,这些医院完成了73.5%的总手术量。相比之下,18.2%的医院进行超过50例开放手术,占总开放手术量的80.5%。


微信图片_20240612162213.png


腔内修复技术的应用

报告详细介绍了腔内修复技术在不同主动脉疾病中的应用情况。IRAD数据显示,急性主动脉夹层(TAAD)的手术率从1996年的79%上升到2013年的90%,而死亡率则从1996年的25%下降到2017年的15.3%。对于20%不适合开放手术的患者,腔内修复是最佳选择。保守治疗的住院死亡率超过60%,而腔内修复为这些高风险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


微信图片_20240612162919.png


主动脉弓腔内修复技术

舒畅教授强调了腔内修复在主动脉弓疾病中的应用。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在近端(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显示出良好的早期效果。TEVAR需要根据升主动脉的特定特征进行调整,以适应不同患者的需求。例如,《J Am Coll Cardiol》2010年和《Ann Cardiothorac Surg》2016年均指出,现有的支架技术需要针对升主动脉的特性进行改进。


微信图片_20240612162924.png


案例和新技术展示

报告中展示了多个成功的案例,包括中国首例TAAD的TEVAR治疗(2001年,由汪忠镐教授完成)和印尼首例升降主动脉的TEVAR治疗(2015年,由舒畅教授等完成)。这些案例展示了腔内修复技术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微信图片_20240612162929.png


腔内修复的新发展

舒畅教授还介绍了近年来腔内修复设备的新发展,如分支支架、带孔支架和烟囱技术等。这些新技术和设备的应用,使得复杂的主动脉弓病变得以更安全和有效地治疗。例如,首例Endo-Bentall手术于2020年报道,该手术结合了TAVI和弓分支重建技术。


微信图片_20240612162934.png


微信图片_20240612162939.png




临床提示

01


早期诊断和快速决策:对于急性主动脉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快速决策至关重要,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02


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年龄、疾病类型和手术适应症),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包括腔内修复和开放手术。

03


关注术后并发症:腔内修复虽然创伤小,但仍需关注术后并发症,如内漏和支架移位等,必要时进行二次干预。


结论

舒畅教授总结道,腔内修复技术在主动脉疾病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前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临床经验的积累,腔内修复将为更多的主动脉疾病患者带来福音。未来,应继续加强腔内修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


微信图片_20240612162943.png


通过这次报告,舒畅教授展示了中国在主动脉疾病腔内修复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未来发展的方向,为业内同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END



1